商城保证
湖南少儿出版社
牧铃儿童科幻小说·智能少年(套装 全2册)
已售
0
累计评价
0
商品收藏图片
收藏
售价:
¥30
原价:
¥50
规格:

适合人群

(套装 全2册)
数量:
- + 库存 100 件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0岁
  ★适合7-13岁的少年儿童科幻小说启蒙书。
  ★人工智能+生物前沿技术+英雄少年+侦探冒险
  ★智能少年带领孩子探索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前景
  ★同系列作品《黑娃》2017年8月出版以来重印4次,入选2018年“中国好书”榜月榜图书,累计印量近3万册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评委会等力荐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牧铃作品
  《智能少年》少儿科幻小说专为7-13岁的孩子打造,看点多多——
  1.扩大孩子们的前沿科技视野。
  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生命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图书围绕孩子们感兴趣的科技新事物,为孩子们敞开了一个了解前沿科技的大门,让孩子们畅想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未来图景,放飞他们的科学想象。
  2.启发少年儿童的科学幻想思维。
  以“轻科幻”“软科幻”的方式,一步步把小读者引向艰深的、对智力充满挑战的“硬科幻”上来。让孩子爱上科幻,爱上想象,爱上阅读,启蒙孩子们的科幻小说阅读兴趣。这是一本献给那些热爱科学幻想的孩子们的启蒙书。
  3.激励孩子们回归自然的童年生活。
  每个孩子都希望有一个快乐的自然童年。从小在牧场长大的作者牧铃,把自己童年对自然的美好经历和体验融入科幻故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切身感受到自然和大地的美,用“科幻+大自然”的形式激励孩子们回归自然的童年生活。
  4.激发探索未知的好奇和勇气。
  擅长于写少年小说的牧铃在科幻作品里充分发挥了他在小说艺术方面的特长,使得作品具有情节曲折动人,人物个性鲜明的特点。对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来说,牧铃儿童科幻小说是孩子们进入科幻世界的桥梁。一口气读完的阅读体验将极大地激孩子发探索未知的好奇和勇气。

内容简介

  《智能少年1:人脑联机》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与普通人之间难免产生矛盾,而看似并不严重的疏忽却可能酿成难以收拾的后果……这部科幻小说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某个科技发达的岛国,主角是一位华裔探长的儿子马达,还有那只可以在不同维度空间神秘出没的异类朋友——大白鼠吉吉。
  《智能少年2:心灵大盗》在人口失踪案的侦查中,马达经过缜密的推理,一步步接近案件的真相。但是,一个机器人替身的出现,另一个孩子的失踪……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却一次次推翻了他看似滴水不漏的推理。马达决定冒险进入多维度通道搜索,而最终浮出水面的真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儿童文学作家牧铃科幻小说作品精选集。牧铃起初的创作是从科幻小说开始的,牧铃曾说:“我起初开始写的是科幻小说,有一次写出4个中篇科幻小说,但当时的主流期刊拒绝发表,觉得科幻是不入流的东西。当时听说上海有《巨人》杂志,就把稿子投到了那里,《巨人》全部刊登,还为我建了一个‘牧铃科幻小说’专栏。”牧铃的科幻作品追求有科学依据的“有机想象”,具有昂扬的积极面貌和向善求真的精神气质。

作者简介

  牧铃,生于1951年,湖南平江县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先后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张天翼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文学奖项。
  牧铃的儿童科幻作品,一直本着将文学性与科学性融为一体的创作主旨,希望以“轻科幻”“软科幻”的方式,一步步把小读者引向艰深的、对智力充满挑战的“硬科幻”上去,使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与艺术的熏陶。儿童科幻小说代表作有《黑娃》《美梦机》《禹王碑谜》等。

精彩书评

  牧铃的儿童科幻作品充分彰显了作者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实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心理描写真实细腻,将有科学依据的“有机想象”与人文关怀交融贯通,升华了作品的主题,有助于激发儿童读者的想像力和求知欲。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想当初,我还是小学生时,读凡尔纳,那可真是如饥似渴,三卷本的《海底两万里》不用三天就可读完,一读完马上去找他的新书。今日的创作中,这样的作品已不多见,感谢牧铃又为我们找回了这一重要的文学品种。
  ——刘绪源(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

  擅长于写少年小说的牧铃在科幻作品里充分发挥了他在小说艺术方面的特长,使得作品具有情节曲折动人,人物个性鲜明的特点。
  ——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评语

目录

《牧铃儿童科幻小说 智能少年1:人脑联机》

《牧铃儿童科幻小说 智能少年2:心灵大盗》

 

精彩书摘

  罗杰的沙城堆得比谁的都出色,让大伙儿嫉妒得非要联合攻打他不可,然而每次战败的都是人多的一方——正当大家全军出击攻向他的孤城时,罗杰用自制的遥控器引爆了埋藏在对方那座“联合城堡”里的“炸弹”,把沙城炸得一塌糊涂。
  “……他制作的那些‘炸弹’伪装成一块块小卵石,我们亲手把‘炸弹’筑在沙城里,居然谁也没留神。
  “于是下一回,我们特地把筑城的沙子筛了一次,结果还是败了——这回更简单,罗杰拽动一根埋在‘联合城堡’下的大草绳,就把我们精心构筑的城楼拽了个七零八落。
  “我们不得不向他献上降书,拱手称臣……
  “玩腻了这个,罗杰又发明了‘吃饭机’(那机器填鸭般的喂食速度差点儿没把小蒂姆给噎死)、‘体温快速增高法’(这办法可以让校医以为你害了急症,飞快地开出病假证明,让你名正言顺地逃避考试)、‘象棋常胜机’以及‘作业应付器’等。不过,这一类小打小闹,比起他制造的‘嘘——老师来了’又算得了什么?
  “那台能根据脚步声判断师生,而后发出‘嘘——老师来了’的尖叫声的机器,让我们那个调皮鬼成堆的班级稳稳拿了一年‘学习自觉流动锦标’,把全校六十八位班长中的六十七位气得眼珠通红,嘴唇发绿,脸色铁青……”
  “这些都是在他接受生物芯片之前?”
  “对,之前他的鬼点子就特别多。不过他出现真正的超强智力还是在手术之后。”女孩回忆着,“记得中间有一段日子他的脑瓜仿佛被‘清零’,什么都忘了,但很快又得到充实。”
  “那是他手术恢复期间,巴比特特地邀我去家里陪伴过他。有一天,我领他去了图书馆。
  “罗杰花了一分钟浏览图书目录,然后一一报出他所需要的书籍编号——这可不是挑选专业书籍,而是包罗万象,文史哲数理化无所不有,甚至还有艺术专着和科学家传记。我和机器人管理员按他报的书号找书、搬运,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他的座位边就码起了两个书垛子。
  “‘你打算在这里读一辈子吗?’我问。
  “他没理我,动手翻开了书。这哪是阅读呀,简直像点钞票!不到两个钟头,他翻阅过的书差不多有了半米高。
  “我怀疑他是故弄玄虚。
  “正巧他翻过的书里有一本我前不久刚刚读过的《卡鲁?埃德利特古代史》,我决定借此测验他一下。
  ……

前言/序言

  致少年读者
  牧铃/文
  人在儿童时代总是充满着好奇心。爱因斯坦说:“我们的思想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源于好奇心。”澳大利亚科学家贝弗里奇则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强调“好奇心激发思考”,并明确指出:“好奇心如果不转到智力方面,将会在童年之后衰退。”
  阅读,无疑是少年儿童将好奇心转向智力的最佳途径,科幻小说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喜爱科幻的读者都知道,每读一篇这样的作品,都是心智的一次自我挑战,都能够增强求知欲,增强自己智力上的好奇心。
  可是,科幻往往不及“玄幻”“魔幻”那样吸引小读者,原因之一,就是这类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稍微显得“硬”了点儿,包含的知识过于艰深,甚至信息量大到难以消化。如果一名儿童一开始接触到的就是这样的书,他很可能从此对科幻望而生畏,甚至失去阅读的兴趣。
  所以需要有“儿童科幻”作为过渡,来引导孩子们走向高深层次的阅读。
  没错,儿童科幻所能起到的也许仅仅是启蒙和接力的作用,它属于“桥梁书”:以“轻科幻”“软科幻”的方式,一步步把小读者引向艰深的、对智力充满挑战的“硬科幻”上来。
  当然,儿童科幻同样也具备一定的“挑战”功能,但它的重心并不在此。它首先是文学,这一属性决定了它不同于教科书和科普读物,它应该将文学性与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与艺术的熏陶。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巨人》《科幻世界》《少年科学》《少年文艺》等刊物上发表科幻类作品,一直本着这样的创作主旨,涉及的内容也多是发生在当下城乡儿童身边的故事。在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老师的帮助下,我历时数年,完成了这几本小书的创作和整理。希望这套比较“接地气”的科幻小说能够真正成为众多“桥梁”中的一座,让更多的小朋友从此喜欢上科幻阅读!